支持 0
反对 0
举报
2024-06-17 19:13
仪征2128年前建县,实际上真正开始繁荣,还要归功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后,将中国南北方真正连通起来。仪征作为长江与大运河的节点,“挟江河之襟要”,成为“东南水会”。因为古代的交通以水运为主,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仪征在中国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作用和地位,仪征也成为一千多年来闻名遐迩的历史名城。 一、中国漕盐转运的港口 中国古代王朝大多定都中原,中原是人口聚集的地方,加上北方拥有漫长的边境线,需要大量驻军驻守,南粮北调的任务十分繁重。在唐代由于早期是屯兵制,因而相对自给,调粮任务不重。后来改为募兵制,调粮任务开始加重。 仪征在宋代时为真州,宋廷在这里设有江淮两浙荆湖发运司,主要监督从长江中游的湘、鄂、皖、赣四省的漕粮运输到仪征,再由此北上。由于长江、运河之间有高低落差,仪征建有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复闸——真州复闸,大大提升了运输效率,真州的漕粮运输增加了一倍,最多时超过7、8万石,占北宋全国漕运量的3/4。明代南京工部在仪真设有主事,负责兴修水利,在长江边挖有外河,建有拦潮、通济、罗泗、东关等四闸,保证漕粮北上北京。清代基本保持明制,直到1901年漕运结束。 与漕运相伴生的是盐运。早在唐代时刘晏就发现漕运回程空载的问题,导致船主入不敷出,提出将淮盐运输作为补偿。宋初官卖法就是官运官销,盐利收入主要由地方支配。后逐渐被通商法代替,官府把官盐卖给商人销售,盐利归中央直接支配。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范祥为制置解盐使,行盐钞法。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蔡京创行盐引法。南宋朝廷的第一个中央专卖机构“提领措置真州茶盐司”,设在真州。宋代经仪征转运的食盐最高值在7800多万斤。 明清时期国内人口增加,对食盐的需求大量增加。以仪征天池为中心,回程的漕船从淮南、淮北的盐场载盐到仪征天池,等待巡盐御史来察院举行掣挚仪式后,将食盐运往长江中下游地区,官府在仪征设立淮盐批验所进行管理。一度仪征直接从事盐务工作的就有九万多人,占全县人口的四分之一。太平天国运动后,盐运从仪征天池转到泰兴口岸、瓜洲六壕口后,又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回到仪征十二圩,每年2亿多斤淮盐销往长江中游,直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盐运才消失。 因而,仪征自宋到清,实际上是一座漕盐船上的城市,由此演绎千年繁华。 二、中国江南园林的代表 中国的园林有北方园林、南方园林、岭南园林。南方园林以苏州、杭州、扬州为代表,其实仪征园林也是南方江南园林的组成部分,并且在中国园林史上占有重要一席之地。 仪征园林建设始于北宋时期,这一时期以官家园林为主,最为著名的就是真州东园,由江淮两浙荆湖发运司利用监军废址修建而成,因为王安石等人写的诗、蔡襄题的匾、欧阳修的记而著名。特别是欧阳修写的《真州东园记》可以与《醉翁亭记》相媲美。在南宋时几任州官又在城西建有真州梅园,绵延十里。宋代也有私家花园,但规模较小。 明代初期,由于国家政策及户籍等原因,仪征私家园林多为官员退休后所建,规模不大,也不奢华。直到明代末期,仪征盐商私家园林开始盛行,规制大为突破。崇祯年间,已入仪真籍的徽州盐商汪机在仪征城西南,请造园师计成为他修建了寤园。园林占地上百亩,仅一个高大的太湖石就动用上千头牛,耗资数万两白银。计成在此总结建园经验,崇祯七年(1634年)写成了中国最早、最系统的造园著作《园冶》,也是世界造园学最早的名著。清代康雍乾时期仪征私家园林建设达到顶峰,这一时期就有20多座私家园林问世,最为著名的有白沙翠竹江村,曹寅、石涛等流连其间,留下诗篇数百篇。嘉庆年间在仪征北面山乡盐商巴氏建有朴园,清代学者钱泳在考察大江南北的私家园林后写有《履园丛话》一书,称朴园“实乃淮南第一园也”。 仪征园林既有江南园林的共性,又有自己独特个性,就是大多地处江边,巧借江南诸山和长江景色,引入自己的园林,因而著名园林学家阮仪山先生称之为“给人以豁大纵深之感”。仪征园林虽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但它的地位和价值正被世人所关注,“两园”在仪征成功举办,正是秉承了“虽为人作、宛若天开”的造园精髓。 三、中国金融流通的重镇 仪征不仅是中国漕运盐运的中心之一,而且是茶叶、竹木、砖瓦、瓷器、明矾等大宗物资北上之地,因而这里对货币的周转量较大,由于古代多用金银等金属铸币,因而不方便携带。宋榷茶之制,选择要会之地,在江陵府、真州、海州、汉阳军、无为军、蕲州之蕲口,建有六个榷货务。真州榷货务承担着江南安徽、江西近茶叶北上交易收税的重任,茶引多在此勾兑。仪征还有自己的铸钱监,在官方的批准下铸造钱币并流通使用。南宋时,第一个中央专卖机构就设在真州,真州设有卖钞库,每年发行“真钞”15万,占全国盐钞的四分之一。在一定意义上说,真州就是宋代中央财政主要的“钱袋子”,在宋帝国经济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元代“国家经费,盐利居十之八,而两淮盐独当天下之半。”明清时仪征“两淮岁课当天下租庸之半,损益盈虚,动关国计。”仪征两淮盐运,又为封建王朝承担重要的“输血”功能。 四、中国工商贸易的都市 由于仪征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发达的漕运和盐运产业,带动了仪征的繁华,仪征成为工商贸易的都市。宋代时冶炼业就非常发达,以至于朝廷把汴京玉清宫玉皇、圣祖、太祖、太宗四座金像指定仪征来制造,并因为高超的冶炼技术,“仪容逼真”,仪征升为州。仪征还是漕船的制造工场,大量漕船在长江边制造和修理,发运司进行监管,每年为汴河造船100艘以上。明代时宫廷消费的酒瓶用质量中等的瓷器制造,南京工部在仪征设立酒瓶烧造厂,每年生产5—6万只,每30只为一小包,由漕船带到北京。此外,仪征酿酒、织造业也很发达,城内粮仓、盐栈、酒库林立。明清时期南门大码头热闹非凡,水榭楼台、酒肆茶庄、书场墨庄、戏台棋院、客栈店铺鳞次栉比。而清末到民国时期的十二圩则被誉为“食盐之都”,有“小上海”之称。 宋代共有府30个、州254个,除开封、杭州两个大城市外,东南地区主要的城市有:苏州、江宁、扬州、真州、楚州、庐州、襄州。“维扬、楚、泗俱称繁盛,以真为首”。真州是名副其实的“风物淮南第一州”。即使明代真州降为县,仪真仍然因为是漕运、盐运的繁忙而兴盛。有专家考证,1600年左右,全国最大的城市排序为:北京、南京、杭州、镇江、广州、福州、苏州、松江、淮安、扬州、临清、济宁、仪真、芜湖、景德镇,仪征列13位。 随着国家漕运、盐运政策的变化等原因,仪征往日的繁荣不再。新中国成立后,仪征产业特色鲜明、城市美丽宜居、人民安居乐业。在新的“赶考”之路中,仪征作为历史名城最为重要的启示就是融合发展。仪征历史上得益于区位优势,地处长江、运河的交汇点,“水上高速公路”为仪征赢得了先机。虽然在一定意义上说仪征是被动地融入国家漕运、盐运的政策,但白米、白盐等产业,客观上吸引了来自长江中下游地区数以万计的人们来到这里淘金,山西、陕西的“西商”和来自徽州的“徽商”也蜂拥而至,南来北往的工匠会聚于此,文人雅士在此流连,在观念、人才、信息、文化的交流和交融中,仪征成为最具活力的地方。今天市委、市政府提出跨江融合的新发展思路,无论是从仪征的历史来看,还是从当前的实际来说,可以说适逢其时,前景可期。 |
支持 0
反对 0
举报
2024-06-17 19:13
因为仪征地理位置比较优越,很多人都看中了这块宝地,来到这里投资,这里离江苏的省会城市也非常近,开车40分钟就可以到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