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 0
反对 0
举报
2024-06-16 21:44
塌方事故发生后,各方对事故的处理提出各自的方案,归结有以下三种: (1)注浆锚固法。该方法是以“非套管成孔技术”和“中高压注浆”为基础的注浆锚固法塌方处理方案。此方案中“非套管成孔技术”是方案成败的关键,它可以保证钻孔的稳定, “中高压注浆”式压力注浆,扩大有效注浆半径,连接超前长锚杆使之与压力注浆加固体成为有机整体,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了超前锚杆的支护效果。但是此方案最终未被施工单位采纳,主要由于此方案中要在塌方区上方打入超长锚杆(30 m以上),施工难度相当大。 (2)大管棚注浆超前支护(小导洞法)。该方法主要采用注浆大管棚辐以注浆小导管,对塌方体进行预支护。采用短进尺、分阶段开挖,对塌方体的支护做到随挖随支。此方案充分考虑了隧道的工程地质条件与 施工技术条件,充分发挥了注浆法和管棚法的优点。但管棚和注浆的施工必须达到预期效果,即形成一个能支撑上面松散岩石的壳体。 (3)塌坑注浆法。 该方法是利用地表塌坑向塌方体注浆加固,再进行塌方体的开挖施工。但此方法代价太高,质量不易控制。经技术经济综合比较,决定采用大管棚注浆超前支护处理坍方。 5 塌方处理过程 5.1 塌方的前期处理 根据塌方的处理的基本思路,先对隧道全断面喷C20混凝土加固,对靠近塌方体外侧8m长进行全断面工字钢116临时加固以免塌方 区域继续向外侧扩展,由于隧道左侧围岩强度低而右侧岩体强度较高,加之坍塌是从右侧开始,所以小导洞应紧贴右侧边墙开挖。具体形状采用半径2.5 m的1/4圆,小导洞的支护采用超前小导管间距33 cm,长度2 m,仰角l5。,搭接长度1.2—1.5 m,小导管内必须注浆以稳定塌落岩块。并有I16工字钢架。间距0.5 m,挂网喷C20混凝土厚度l0 15 cm 5.2 塌方体的开挖 根据上述方案,小导洞施工于2004年12月28日顺利完成,基于隧道开挖过程记录和塌方时的实际情况以及小导洞所揭示的隧道内侧的塌方情况,可以得出关于塌方的基本情况:隧道塌方里程位于K22+265 K22+295.共30 m长,塌方体的主要构成是岩石松散体 关于莱隧道塌方段处理方法的探讨 53和由于破坏的格栅支撑造成局部空洞。基于对塌方的认识和小导洞的施工经验,塌方处理采用t~1o8管棚(注浆) +超前小导管(注浆)+I16工字钢+挂网喷C20混凝土的综合方案。 所注浆液采用:水泥:水玻璃:水=1:0.6: l的混合浆液,保证浆液在30 s内凝固,终浆压力2.5 MPa,如果在施工过程中要适时的封闭工作面和用砂浆填充空洞体。 4108 mm管棚长度6 l0 m,排间距6 m,塌方体最外侧一排仰角30~,内部管棚仰角为l5。在管棚注浆完毕后在管棚内插入2根忆2 nlln的螺纹钢,长度与管棚相同,以提高管棚的承载力。 小导管采用 mm钢管,长度3 m,仰角l ,间距0.7 m,排距1.5 m,并进行注浆加固。每步开挖进尺0.5 m,采用I16工字钢支撑,挂网并喷射混凝土。特别是在左侧根据围岩情做锁脚小导管处理,并注浆,I16工字钢架间做横向连结处理,以使其形成一个整体,防止局部坍塌而造成支架的倾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