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 0
反对 0
举报
2024-06-16 11:14
嵇康临死也悔恨不“中庸” 关于“中庸”之道,是儒家之经典,追求不偏不倚的人生事业发展道路是其最理想的境界。只可惜,很多人直到遭到了毁灭才幡然悔悟,可是,已经悔之晚矣。 被称为竹林七贤的三国魏时的嵇康便是这样一个典型。嵇康才学显著,性情直烈,爱憎分明,所以得罪了司马集团的骨干钟会等人,嵇康后来果然死于钟会借司马昭之手所害。 嵇康在赴刑场时,竟泰然自若,索琴弹奏了一曲《广陵散》,琴音刚散尽,嵇康无不感叹地说:“不恨死,只慨叹《广陵散》从此失传了。” 从嵇康痛惜的感叹中,我们不难看出,嵇康在最后走上刑场之时,对自己曾经的行为有了一丝儿悔恨。这悔恨当然不只是为一曲即将失去的《广陵散》了。嵇康在死前给儿子的《家训》中,谆谆嘱咐儿子:要注意人情世故。对官吏要敬而远之,不能太亲密;当别人需要你帮助时只能帮助一点,多了反而不好;当别人争论时,要慎重不随便加入;当别人悄悄说话时,要快点离开;不了解事情原由,切勿妄言……我们从嵇康这篇家信中深深地体会到,嵇康对自己那些过激而忘了保护好自己的行为表达了后悔之意。而嵇康写给儿子的《家训》却是一篇充满中庸之道的总结性文字。也许,他在赴刑场时,已经体会到孔夫子关于“中和”之说,不偏不倚的人生和事业发展道路是多么的正确。但是,即将走向司马昭设置的刑场的时候,后悔又有何用?嵇康固有的文人品格又占了上峰,他昂首挺胸地在《广陵散》的余音绕耳的旋律中,慷慨激昂地步入了刑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