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 0
反对 0
举报
2024-06-14 01:48
草场街的得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现就我所知叙述如下: 我家世居草场街、我是在这里出生、长大的,听老者说过草场街的历史。要说草场街的得名就不得不说一说“三圣楼”。“三圣楼”当地人叫做“楼楼子”或“草场楼楼子”。坐落于草场街中部路北,坐北面南、楼三楹,二层木结构,卷棚大屋顶。是一座过街楼。中间大,下层能通车马、行人。两边间是楼梯间,西边间不常开,人们上下只能走东边间。二层中间面南开一神龛、塑文圣、武圣及马祖神龛背后面北又开一小龛,塑观音菩萨。人称“倒坐观音”边间为通道、可达观音像前。 通过“三圣楼”下面的通道、进入“楼楼子”里面,是一个丁字形小巷住有几十户人家,外围有一道厚二尺有余、高二三米的土墙,围成一个长方形的小土堡、东西长约一百多米,南北宽约五六十米,而“楼楼子”正是这个土堡的大门。相传,当年只是简陋的土堡门、后来形成居民区后才在堡门上加盖成“三圣楼”。 据父老传闻,这个土堡正是草场。元末明初,王保保(扩廊帖木儿)曾筑城在白塔山东麓、与明军隔河对抗。而此土堡正是王保保大军的草料场。我家在“三圣楼”西约五六十米,原在我家院墙拐角处,有一犁形大石、上小下大、重约数百公斤、其上端开有两个圆洞。相传,当年元人来领粮草,拴马于此石上,步行入堡,可惜1995年房屋开发,此石下落不明。后来,王保保败逃、此堡荒废。 明代由于水车的广泛使用,沿河开出了许多水浇地。为了便于耕种、陆续有人在此居住、在土堡内外形成了居民区。人们仍习惯的称这一带叫“草场”。“草场”称“街”只是近数十年的事。 从我记事起,这里只是东、西长约二三百米的小街道、但却是通往盐场堡以及泥湾、什川的必经之路。街道两旁住有百十户人家。大部分务农为业。解放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的人陆续迁入,这里才真正形成了街道。再后来,随着盐场路的开通草场街已失去了他的通道作用。“三圣楼”也于1958年拆除。近年来,随着旧城改造,草场街已基本拆完,只剩下两三个院落。而现在所说的草场街只是广意的地名而已,真正的草场街已不复存在了。 |
支持 0
反对 0
举报
2024-06-14 01:48
草场街,东起盐场堡东石门沟,西至庙滩子罗沟桥,全长3715米。该路形成较早,西汉时即为经阳㟀匾沿黄河东去的驿路,明代为固原大边线的始终段,民国后,其西段为兰宁公路起始段,东段为工去靖远的便道。 草场街由来已久,其说有二。第一种说法是元末明初,元将扩廓铁木儿(王保保)在这里囤积马草料,故称草场街。第二种说法被沿用的多一些,草场街在我国明朝时期,曾是一个为国家军队中的战马补给草料的地方,还是一个以买卖房草和草料为主的大型专业市场,故名草场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