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 0
反对 0
举报
2024-06-19 18:54
不同的化学品以及在不同情况下发生火灾时,其扑救方法差异很大,若处置不当,不仅不能有效扑灭火灾,反而会使灾情进一步扩大。由于化学品本身及其燃烧产物大多具有较强的毒害性和腐蚀性,极易造成人员中毒、灼伤。因此,扑救化学危险品火灾是一项极其重要又非常危险的工作。 扑救压缩或液化气体火灾 压缩或液化气体总是被储存在不同的容器内,或通过管道输送。其中储存在较小钢瓶内的气体压力较高,受热或受火焰熏烤轻易发生爆裂。气体泄漏后遇火源已形成稳定燃烧时,其发生爆炸或再次爆炸的危险性与可燃气体泄漏未燃时相比要小得多。遇压缩或液化气体火灾一般应采取以下基本对策。 ① 扑救气体火灾切忌盲目扑灭火势,在没有采取堵漏措施的情况下,必须保持稳定燃烧。否则,大量可燃气体泄漏出来与空气混合,遇着火源就会发生爆炸,后果将不堪设想。 ② 首先应扑灭外围被火源引燃的可燃物火势,切断火势蔓延途径,控制燃烧范围,并积极抢救受伤和被困职员。 ③ 假如火势中有压力容器或有受到火焰辐射热威胁的压力容器,能疏散的应尽量在水枪的掩护下疏散到安全地带,不能疏散的应部署足够的水枪进行冷却保护。为防止容器爆裂伤人,进行冷却的职员应尽量采用低姿射水或利用现场坚实的掩蔽体防护。对卧式贮罐,冷却人员应选择贮罐四侧角作为射水阵地。 ④ 假如是输气管道泄漏着火,应想法找到气源阀门。阀门完好时,只要封闭气体的进出阀门,火势就会自动熄灭。 ⑤ 贮罐或管道泄漏关阀无效时,应根据火势判定气体压力和泄漏口的大小及其外形,预备好相应的堵漏材料(如软木塞、橡皮塞、气囊塞、粘合剂、弯管工具等)。 ⑥ 堵漏工作预备停当后,即可用水扑救火势,也用干粉.二氧化碳.卤代烷灭火,但仍需用水冷却烧烫的罐或管壁。火扑灭后,应立即用堵漏材料堵漏,同时用雾状水稀释和驱散泄漏出来的气体。假如确认泄漏口非常大,根本无法堵漏,只需冷却着火容器及其四周容器和可燃物品,控制着火范围,直到燃气燃尽,火势自动熄灭。 ⑦ 现场指挥应密切留意各种危险征兆,遇有火势熄灭后较长时间未能恢复稳定燃烧或受热辐射的容器安全阀火焰变亮刺眼、尖叫、晃动等爆裂征兆时,指挥员必须适时作出正确判定,及时下达撤退命令。现场人员看到或听到事先规定的撤退信号后,应迅速撤退至安全地带。 扑救易燃液体火灾 易燃液体通常也是贮存在容器内或管道输送的。与气体不同的是,液体容器有的密闭,有的敞开,一般都是常压,只有反应锅(炉、釜)及输送管道内的液体压力较高。液体不管是否着火,假如发生泄漏或溢出,都将顺着地面(或水面)漂散流淌,而且,易燃液体还有比重和水溶性等涉及能否用水和普通泡沫扑救的题目以及危险性很大的沸溢和喷溅题目,因此,扑救易燃液体火灾往往也是一场艰难的战斗。遇易燃液体火灾,一般应采用以下基本对策。 ① 首先应切断火势蔓延的途径,冷却和疏散受火势威胁的压力及密闭容器和可燃物,控制燃烧范围,并积极抢救受伤和被困职员。如有液体流淌时,应筑堤(或用围油栏)拦截飘散流淌的易燃液体或挖沟导流。 ② 及时了解和把握着火液体的品名、比重、水熔性、以及有无毒害、腐蚀、沸溢、喷溅等危险性,以便采取相应的灭火和防护措施。 ③ 对较大的贮罐或流淌火灾,应正确判定着火面积。小面积液体火灾,一般可用雾状水扑灭。用泡沫、干粉、二氧化碳、卤代烷灭火一般更有效。大面积液体火灾则必须根据其相对密度(比重)、水溶性和燃烧面积大小,选择正确的灭火剂扑救。比水轻又不溶于水的液体(如汽油、苯等),用直流水、雾状水灭火往往无效。可用普通蛋白泡沫或轻水泡沫灭火。用干粉、卤代烷扑救时灭火效果要视燃烧面积大小和燃烧条件而定,最好用水冷却罐壁。比水重又不溶于水的液体(如二氧化碳)起火时可用水扑救,水能覆盖在液面上灭火。用泡沫也有效。干粉、卤代烷扑救,灭火效果要视燃烧面积大小和燃烧条件而定。最好用水冷却罐壁。具有水溶性的液体(如醇类、酮类等),固然从理论上讲能用水稀释扑救,但用此法要使液体闪点消失,水必须在溶液中占很大的比例。这不仅需要大量的水,也轻易使液体溢出流淌,而普通泡沫又会受到水溶性液体的破坏(假如普通泡沫强度加大,可以减弱火势),因此,最好用抗溶性泡沫扑救,用干粉或卤代烷扑救时,灭火效果要视燃烧面积大小和燃烧条件而定,也需用水冷却罐壁。 ④ 扑救毒害性、腐蚀性或燃烧产物毒害性较强的易燃液体火灾,扑救人员必须佩戴防护面具,采取防护措施。 ⑤ 扑救原油和重油等具有沸溢和喷溅危险的液体火灾。如有条件,可采用取放水、搅拌等防止发生沸溢和喷溅的措施,在灭火同时必须留意计算可能发生沸溢、喷溅的时间和观察是否有沸溢、喷溅的征兆。指挥员发现危险征兆时应迅即作出正确判定,及时下达撤退命令,避免造成人员伤亡和装备损失。扑救人员看到或听到同一撤退信号后,应立即撤至安全地带。 ⑥ 遇易燃液体管道或贮罐泄漏着火,在切断蔓延把火势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同时,对输送管道应想法找到并封闭进、出阀门,假如管道阀门已损坏或是贮罐泄漏,应迅速预备好堵漏材料,然后先用泡沫、干粉、二氧化碳或雾状水等扑灭地上的流淌火焰,为堵漏扫清障碍,其次再扑灭泄漏口的火焰,并迅速采取堵漏措施。与气体堵漏不同的是,液体一次堵漏失败,可连续堵几次,只要用泡沫覆盖地面,并堵住液体流淌和控制好四周着火源,不必点燃泄漏口的液体。 扑救爆炸物品火灾 爆炸物品一般都有专门或临时的储存仓库。这类物品由于内部结构含有爆炸性基因,受摩擦、撞击、震动、高温等外界因素激发,极易发生爆炸,遇明火则更危险。遇爆炸物品火灾时,一般应采取以下基本对策。 ① 迅速判定和查明再次发生爆炸的可能性和危险性,牢牢捉住爆炸后和再次发生爆炸之前的有利时机,采取一切可能措施,全力制止再次爆炸的发生。 ② 切忌用沙土盖压,以免增强爆炸物品爆炸时的威力。 ③ 假如有疏散可能,人身安全上确有可靠保障,应迅即组织气力及时疏散着火区域四周的爆炸物品,使着火区四周形成一个隔离带。 ④ 扑救爆炸物品堆垛时,水流应采用吊射,避免强力水流直接冲击堆垛,以免堆垛倒塌引起再次爆炸。 ⑤ 灭火人员应尽量利用现场现成的掩蔽体或尽量采用卧姿等低姿射水,尽可能地采取自我保护措施。消防车辆不要停靠离爆炸物品太近的水源。 ⑥ 灭火人员发现有发生再次爆炸的危险时,应立即向现场指挥报告,现场指挥应迅即作出正确判定,确有发生再次爆炸征兆或危险时,应立即下达撤退命令。灭火人员看到或听到撤退信号后,应迅速撤至安全地带,来不及撤退时,应就地卧倒。 扑救遇湿易燃物品火灾 遇湿易燃物品能与湿润和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可燃气体和热量,有时即使没有明火也能自动着火或爆炸,如金属钾、钠以及三乙基铝(液态)等。因此,这类物品有一定数目时,尽对禁止用水、泡沫、酸碱灭火器等湿性灭火剂扑救。这类物品的这一特殊性给其火灾时的扑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通常情况下,遇湿易燃物品由于其发生火灾时的灭火措施特殊,在储存时要求分库或隔离分堆单独储存,但在实际操纵中有时往往很难完全做到,尤其是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更难以做到,如铝制品厂往往遍地积有铝粉。对包装坚固、封口严密、数目又少的遇湿易燃物品,在储存规定上答应同室分堆或同柜分格储存。这就给其火灾扑救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困难,灭火人员在扑救中应谨慎处置。对遇湿易燃物品火灾一般采取以下基本对策。 ① 首先应了解清楚遇湿易燃物品的品名、数目、是否与其它物品混存、燃烧范围、火势蔓延途径。 ② 假如只有极少量遇湿易燃物品,则不管是否与其他物品混存,仍可用大量的水或泡沫扑救。水或泡沫刚接触着火点时,短时间内可能会使火势增大,但少量遇湿易燃物品燃尽后,火势很快就会熄灭或减少。 ③ 假如遇湿易燃物品数目较多,且未与其他物品混存,则尽对禁止用水或泡沫、酸碱等湿性灭火剂扑救。遇湿易燃物品应用干粉、二氧化碳、卤代烷扑救,只有金属钾、钠、铝、镁等个别物品用二氧化碳、卤代烷无效。固体遇湿易燃物品应用水泥、干砂、干粉、硅藻土和蛭石等覆盖。水泥是扑救固体遇湿易燃物品火灾比较轻易得到的灭火剂。对遇湿易燃物品中的粉尘如镁粉、铝粉等,切忌喷射有压力的灭火剂,以防止将粉尘吹扬起来,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而导致爆炸发生。 ④ 假如有较多的遇湿易燃物品与其他物品混存,则应先查明是哪类物品着火,遇湿易燃物品的包装是否损坏。可先用开关水枪向着火点吊射少量的水进行摸索,如未见火势明显增大,证实遇湿物品尚未着火,包装也未损坏,应立即用大量水或泡沫扑救,扑灭火势后立即组织气力将淋过水或仍在湿润区域的遇湿易燃物品疏散到安全地带分散开来。如射水摸索后火势明显增大,则证实遇湿易燃物品已经着火或包装已经损坏,应禁止用水、泡沫、酸碱灭火器扑救,若是液体应用干粉等灭火剂扑救,若是固体应用水泥、干砂等覆盖,如遇钾、钠、铝、镁轻金属发生火灾,最好用石墨粉、氯化钠以及专用的轻金属灭火剂扑救。 ⑤ 假如其他物品火灾威胁到相邻的较多遇湿易燃物品,应先用油布或塑料膜等其他防水布将遇湿易燃物品遮盖好,然后再在上面盖上棉被并淋上水。假如遇湿易燃物品堆放处地势不太高,可在其四周用土筑一道防水堤。在用水或泡沫扑救火灾时,对相邻的遇湿易燃物品应留一定的气力监护。 由于遇湿易燃物品性能特殊,又不能用常用的水和泡沫灭火剂扑救,从事这类物品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的职员及消防职员平时应经常了解和熟悉其品名和主要危险特性。 扑救氧化剂和有机氧化物火灾 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从灭火角度讲是一个杂类,既有固体、液体,又有气体;即不象遇湿易燃物品一概不能用水和泡沫扑救,也不象易燃固体几乎可用水和泡沫扑救。有些氧化物本身不燃,但遇可燃物品或酸碱能着火和爆炸。有机过氧化物(如过氧化二苯甲酰等)本身就能着火、爆炸,危险性特别大,扑救时要留意人员防护。不同的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火灾,有的可用水(最好雾状水)和泡沫扑救,有的不能用水和泡沫,有的不能用二氧化碳扑救,酸碱灭火剂则几乎都不适用。因此,扑救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火灾是一场复杂而又艰难的战斗。碰到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火灾,一般应采取以下基本对策。 ① 迅速查明着火或反应的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以及其他燃烧物的品名、数目、主要危险性、燃烧范围、火势蔓延途径、能否用水或泡沫扑救。 ② 能用水或泡沫扑救时,应尽一切可能切断火势蔓延,使着火区孤立,限制燃烧范围,同时应积极抢救受伤和被困职员。 ③ 不能用水、泡沫、二氧化碳扑救时,应用干粉、或用水泥、干砂覆盖。用水泥、干砂覆盖应先从着火区域四周尤其是下风等火势主要蔓延方向覆盖起,形成孤立火势的隔离带,然后逐步向着火点进逼。 由于大多数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遇酸会发生剧烈反应甚至爆炸,如过氧化钠、过氧化钾、氯酸钾、高锰酸钾、过氧化二苯甲酰等。活泼金属过氧化物等一部分氧化剂也不能用水、泡沫和二氧化碳扑救,因此,专门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这类物品的单位和场合不要配备酸碱灭火器,对泡沫和二氧化碳也应慎用。 扑救毒害品、腐蚀品火灾 毒害品和腐蚀品对人体都有一定危害。毒害品主要经口或吸进蒸气或通过皮肤接触引起人体中毒的。腐蚀品是通过皮肤接触使人体形成化学灼伤。毒害品、腐蚀品有些本身能着火,有的本身并不着火,但与其他可燃物品接触后能着火。这类物品发生火灾一般应采取以下基本对策。 ① 灭火人员必须穿防护服,佩戴防护面具。一般情况下采取全身防护即可,对有特殊要求的物品火灾,应使用专用防护服。考虑到过滤式防毒面具防毒范围的局限性,在扑救毒害品火灾时应尽量使用隔尽式氧气或空气面具。为了在火场上能正确使用和适应,平时应进行严格的适应性练习。 ② 积极抢救受伤和被困人员,限制燃烧范围。毒害品、腐蚀品火灾极易造成职员伤亡,灭火人员在采取防护措施后,应立即投进寻找和抢救受伤、被困人员的工作。并努力限制燃烧范围。 ③ 扑救时应尽量使用低压水流或雾状水,避免腐蚀品、毒害品溅出。遇酸类或碱类腐蚀品最好调制相应的中和剂稀释中和。 ④ 遇毒害品、腐蚀品容器泄漏,在扑灭火势后应采取堵漏措施。腐蚀品需用防腐材料堵漏。 ⑤ 浓硫酸遇水能放出大量的热,会导致沸腾飞溅,需特别留意防护。扑救浓硫酸与其他可燃物品接触发生的火灾,浓硫酸数目未几时,可用大量低压水快速扑救。假如浓硫酸量很大,应先用二氧化碳、干粉、卤代烷等灭火,然后再把着火物品与浓硫酸分开。 扑救易燃固体、易燃物品火灾 易燃固体、易燃物品一般都可用水或泡沫扑救,相对其他种类的化学危险物品而言是比较轻易扑救的,只要控制住燃烧范围,逐步扑灭即可。但也有小数易燃固体、自燃物品的扑救方法比较特殊,如2,4-二硝基苯甲醚、二硝基萘、奈、黄磷等。 ① 2,4-二硝基苯甲醚、二硝基萘、萘等是能升华的易燃固体,受热发出易燃蒸气。火灾时可用雾状水、泡沫扑救并切断火势蔓延途径,但应留意,不能以为明火焰扑灭即已完成灭火工作,由于受热以后升华的易燃蒸气能在不知不觉中飘逸,在上层与空气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尤其是在室内,易发生爆燃。因此,扑救这类物品火灾千万不能被假像所迷惑。在扑救过程中应不时向燃烧区域上空及四周喷射雾状水,并用水浇灭燃烧区域及其四周的一切火源。 ② 黄磷是自燃点很低在空气中能很快氧化升温并自燃的自燃物品。遇黄磷火灾时,首先应切断火势蔓延途径,控制燃烧范围。对着火的黄磷应用低压水或雾状水扑救。高压直流水冲击能引起黄磷飞溅,导致灾难扩大。黄磷熔融液体流淌时应用土壤、砂袋等筑堤拦截并用雾状水冷却,对磷块和冷却后已固化的黄磷,应用钳子钳进贮水容器中。来不及钳时可先用砂土掩盖,但应作好标记,等火势扑灭后,再逐步集中到储水容器中。 ③ 少数易燃固体和自燃物品不能用水和泡沫扑救,如三硫化二磷、铝粉、烷基铝、保险粉等,应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处理。宜选用干砂和不用压力喷射的干粉扑救。 扑救放射性物品火灾 发射性物品是一类发射出人类肉眼看不见但却能严重损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α、β、Υ射线和中子流的特殊物品。扑救这类物品火灾必须采取特殊的能防护射线照射的措施。平时生产、经营、储存和运输、使用这类物品的单位及消防部分,应配备一定数目防护装备和放射性测试仪器。遇这类物品火灾一般应采取以下基本对策。 ① 先派出精干人员携带放射性测试仪器,测试辐射(剂)量和范围。测试职员应尽可能地采取防护措施。对辐射(剂)量超过0.0387 C/kg的区域,应设置写有“危及生命、禁止进进”的文字说明的警告标志牌。对辐射(剂)量小于0.0387C/kg的区域,应设置写有“辐射危险、请勿接近”警告标志牌。测试人员还应进行不中断巡回监测。 ② 对辐射(剂)量大于0.0387C/kg的区域,灭火职员不能深进辐射源纵深灭火进攻。对辐射(剂)量小于0.0387 C/kg的区域,可快速出水灭火或用泡沫、二氧化碳、干粉、卤代烷扑救,并积极抢救受伤职员。 ③ 对燃烧现场包装没有被破坏的放射性物品,可在水枪的掩护下佩戴防护装备,想法疏散,无法疏散时,应就地冷却保护,防止造成新的破损,增加辐射(剂)量。 ④ 对已破损的容器切忌搬动或用水流冲击,以防止放射性沾染范围扩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