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 0
反对 0
举报
2024-06-19 04:46
人要象竹子一样清廉去守是没用的,而是要学竹子一样清廉,学它的风格,永不贪楚。清正廉明, |
支持 0
反对 0
举报
2024-06-19 04:46
王守仁早年笃信朱熹的学说,曾对朱熹 “格物致知,即物穷理”的方法付诸实践, 去“格”亭子前面的竹子,也就是对着竹子 进行观察,结果苦思竭虑,坚持了7天,竹 子之理没有“格”出来,自己反而病倒了。 王守仁当时以为这是由于自己没有做圣贤的 能力,之后方才明白,“天下之物本无可格 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这就是 “王守仁格竹”的故事。王守仁在《传习 录》下卷中讲述了自己格竹的这件事,意在 表明朱熹“格物致知”的理论是错误的,进 而阐述了自己“致良知”的心学理论,认为 求知明理的方法当是面向自我的内心,发扬 自己本心的良知,将之推广到身外的万事万 物上面。 |
支持 0
反对 0
举报
2024-11-16 01:39
“守仁格竹”是什么意思?王守仁早年笃信朱熹的学说,曾对朱熹 “格物致知,即物穷理”的方法付诸实践, 去“格”亭子前面的竹子,也就是对着竹子 进行观察,结果苦思竭虑,坚持了7天,竹 子之理没有“格”出来,自己反而病倒了。 王守仁当时以为这是由于自己没有做圣贤的 能力,之后方才明白,“天下之物本无可格 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这就是 “王守仁格竹”的故事。王守仁在《传习 录》下卷中讲述了自己格竹的这件事,意在 表明朱熹“格物致知”的理论是错误的,进 而阐述了自己“致良知”的心学理论,认为 求知明理的方法当是面向自我的内心,发扬 自己本心的良知,将之推广到身外的万事万 物上面。 |
支持 0
反对 0
举报
2024-11-16 01:39
王阳明18岁时,曾拜谒当时著名理学家娄谅。娄谅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学,王阳明甚喜。之后他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王阳明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下决心穷竹之理。他“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但什么也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阳明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
支持 0
反对 0
举报
2024-11-16 01:39
王守仁是个人,笃信朱熹的格物致知。格就是参悟、研究罢了。对竹外形、内在的参悟评论很多的,老人家说过嘴尖皮厚腹中空,郑板桥听到卧室外的萧萧竹叶声,说是如闻民间疾苦声。文天祥着到竹毁了节不毁,想到人的气节。文人雅士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反正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能观察思考总不错的,经常用脑还可防老年痴呆,能格物致知的人也是一种修为。 |
支持 0
反对 0
举报
2024-11-16 01:39
这不是一个成语,是一个故事,或者说是典故吧。讲的是明朝的王守仁想要成为一个“圣贤”,然后去实践朱熹的“格物穷理”,就不停的格这个,格那个。这个典故就是讲他去格竹子的故事。他希望通过探究世间万物从中参透天理,参透“道”。最后他并没有从竹子中参透什么,反倒是在一次次的格物中,最终形成了自己的哲学观点:“知行合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