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 0
反对 0
举报
2024-06-16 20:19
绍兴乌篷船 绍兴;江南水乡,水乡自然是船的世界。古代的绍兴,乌篷船是其独特的交通工具,“乌篷船”因篾篷漆成黑色而得名。乌篷船行则轻快,泊则闲雅;独则独标高格,群则浩浩荡荡。乌篷船是水乡的精灵,更是水乡的风景。 绍兴有三绝;乌篷船、白篷船和乌篷脚划船,乌篷船被称为“绍兴水上三绝之一绝”。船篷用竹片、竹丝编成半圆形,中间嵌夹箬叶活像中间弄了俩个“半圆”,制成后用烟煤粉和桐油拌搅涂于船篷。绍兴方言“黑”叫“乌”,乌篷船由此而得名。 绍兴的“乌篷船”特指那些用手摇橹的“三明瓦”和“梭飞”之类的船只。这些船只构造十分精致,在船头上,雕刻有似虎头形象的动物“鹢”,其神态似在微笑,又有些可怖。民间传说,古越本是泽国,在塘闸未建之前,河流直通大海,“鸽”居海内,性嗜龙,龙见而避之,所以船民就把它的形象雕刻在船头上,使龙不敢作祟,行船可获安全。船头两侧,摆有两个雕凿狮子的石墩,最考究的还用白铜制作。前舱下船要走几级扶梯,两边各有一块搁板,可放东西。这里铺上板,就可搭成看戏台;在前舱和中舱之间,设有书画小屏门,写有“寒雨连江夜入吴”、“月落乌啼霜满天”一类的诗句,画有梅、兰、竹、菊之类的图案;靠中舱的两侧有“十景窗”,可摆书籍或糕点;后舱设有睡铺和炉灶。这种乌篷船的船身较为高大,篷高可容人直立,舱内可放置桌椅,供游人打牌、饮宴。 所谓“三明瓦”的大船,即是在中舱的两扇定篷之间又装一扇半圆形的遮阳篷,三扇篷的木格子上,嵌着片片一寸见方的薄蛎壳片,既能避雨,又可透光。一般的“三明瓦”都有三个舱,中舱有三扇定篷。绍兴水乡景色迷人,旧时一些文人在船上或舞文弄墨,或行令猜拳,既饱眼福、又饱口福。这些大“乌篷船”专为官宦、富商作客、游览、扫墓、迎亲、看戏所用,现在早已绝迹。 “梭飞”比“三明瓦”小,定篷间有二道明瓦的船叫“梭飞”。 “梭飞”行船速度比“三明瓦”的大船要快,故得其名。考究的“梭飞”前舱设有橱灶,备有茶酒肴撰,中舱陈设古雅,字画古玩,一应俱全。 现如今,到绍兴能看到的乌篷船,只有那种载客的乌篷脚划小船了。在绍兴本地,过去这种乌篷脚划小船只叫“小划船”、“脚划船”、“小船”,决无人叫它“乌篷船”。 这种脚划小船一般是载客用的。船长一丈五尺左右,分作三个舱,中舱铺上船板,再垫上席子,游客一般面向船头或船尾相向而坐,最多可坐四人,当然,游客也可在疲劳时小卧一下;前舱最多可坐两人,但一般不坐;后舱为船夫的“工作区”,也可放一些什物。游客坐在乌篷小船上,既可观赏一路风景,还可伸手船外,击水嬉戏,十分惬意。即使躺卧船中,闭目凝思,静听船底的潺潺水声,也让人觉得别有趣味。由于它船体小,船身轻,行进快捷,富有特色,所以深受绍兴人和外地游客的喜爱。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它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绍兴地域文化”的一个“符号”。 “乌篷船”从原来主要指那些用手摇橹被称为“明瓦”的船只,到目前演变成为专指用脚划行的乌篷小船——“脚划船”。这样的演变,是现代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在舟船领域里的一种体现,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一种古文化灭绝的悲哀! |
支持 0
反对 0
举报
2024-06-16 20:19
乌篷船----水乡流动的生命 乌篷船是水乡绍兴的独特交通工具,因篾篷漆成黑色而得名。 800年前的陆游老先生说它是“轻舟八尺,低篷三扇”。乌篷船船身狭小,船底铺以木板,即使有渗漏,船舱也不会沾湿。船板上铺以草席,或坐或卧,可以随便,但不能直立,因船篷低,如直立,便有失去平衡而翻船之险。 乌篷船的动力是靠脚躅桨。划船的人坐在后梢,一手扶着夹在腋下的划楫,两脚踏在桨柄末端,两腿一伸一缩,桨就一上一下地击水推进,时速可达10多公里。船的航向是用手桨来控制的,船行进时,船工脚手并用。有时船工便把作舵用的那手桨夹在腋下,把双手空出,可以于轻舟快捷的迅行中捧一碗酒品尝,脑袋让乌毡帽遮着。 |
支持 0
反对 0
举报
2024-11-17 00:52
乌篷船是江南地区的独特水上交通工具乌篷船是江南地区的独特水上交通工具,船身狭小,传鹏迪矮,船板上埔尾草席可坐可卧,但因传棚低矮和船身狭小,顾乘客不方便直立,否则,有失去平衡和倾覆的危险 乌篷船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7000年前,远古的先民们就已用独木成木舟,并加上木桨划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