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 0
反对 0
举报
2024-06-15 06:04
河南新乡,是一座很特别的城市。 她的周围,环绕着洛阳、安阳、开封和郑州,这些城市,都是名扬天下的古都。 而新乡,从没当过都城。她只是坐落在四大古都交织互联的“十字路口”,于历史的重要节点,充当群雄逐鹿的“主场”,发出“一锤定音”的声响。 历史如河,今天,行走在隋唐大运河畔,我们一起探讨,新乡城是如何成长起来的。 城市前奏 | 京畿之地 城里十字 “牧野”一词,缘起3000多年前的殷商,是新乡的专属名词,伴随殷都朝歌而生。 从朝歌城由内向外,分别称作城、郭、郊、牧、野。“牧野大地”就是指首都郊区、京畿之地。但那时的新乡作为牧野大战的“主场”,还并不是一座城。 关于新乡建城的最早记载,要追溯到1600多年前的十六国时期。那时,前秦大将苻坚攻伐前燕,前燕皇帝之兄长乐安王慕容臧与之交战,慕容臧在新乡周边地区先胜后败,在荥阳一路败北,公元370年到达新乡居高点筑城屯兵屯粮,操练兵士。慕容臧草建城址而后北向回返邺城救主,史书载:“臧遂筑新乐而还”。 这个新乐城,就是后来的新乡县城,属于屯兵性质的城邑,面积很小,主要建在古城的中心,即城里十字的高地上。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城市中轴线的东西大街并未建在城市最高点,而是在最高点北移百余米,这与卫河有关。 城里十字老街道 自古,人们讲究“逐水而居”!最初,慕容臧应该是考虑到地势和水源问题而选址在卫河南岸。 到了隋代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始置新乡县,县城建在新乐城的基础上,治所设在古新乐城内西北隅西街(今西大街)路北的文庙周围,规模宏大。 古代新乡 | 筑城建治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新乡县城筑土城墙,这些城墙也奠定了此后新乡老城的规模。 唐宋:围墙筑城 格局初定 … 卫河,即隋唐大运河永济渠段。 彼时的隋唐大运河,往来商贾,络绎不绝,新乡经济开始“小荷才露尖尖角”,逐渐发展成了一个颇有繁华之气的小城。到了唐宋时期,新乡老城已初具对称格局,并依靠东西南北四条主街的十字轴线,形成了一定的功能分区。 宋金时期,新乡老城已经形成了以城里十字(老城里十字)为中心,以东西大街、南北大街为轴线的宗教、商业活动及功能格局分布。西大街分布着寺院、文庙及由此形成的集市和庙会活动,东大街、北大街为店铺经营,南大街为茶肆酒楼,城区的东南部则以作坊为主。有考古资料为证: 2005年,在新乡劳动街(明清时期的南北大街)挖沟铺设管道时,在明清十字街的西南角发现一批晚唐、宋时期的佛造像及经幢,此地应为宋代的一个寺院。在十字街口向西约100米,西大街路北,便是保存至今、建于北宋的文庙。 在南大街近南门口西发现大量的宋金时期使用过的茶盏,应是一处宋金时期的茶肆酒楼 2010年,在关帝庙西(十字街口东北角)的隆基工地,发现了连片的宋代民居及大量的宋金瓷片。 自唐宋以来,新乡老城城址规模基本未变。直到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将土城改为砖城(上世纪50年代,这些城墙被陆续拆除)。 位于新乡市人民公园西门北侧的一段旧城墙。这一段不足百米、高不过丈余的黄土堆,就是南城门东侧的一段古城墙。城墙向西延伸处即老新乡南城门——朝阳门。南城门之外在当时都是打仗安营扎寨的地方,所以,这一代有许多带“营”字儿的村名,曾有岳飞抗金的战场。 如今,周围高楼林立,这段城墙仿似低调到了时光的尘埃里。但遥想当年,无数将士站在城墙上目及四方,抵御外敌,极大地保护了城内百姓的安居。 明清:航运带动格局之变 … 明清时期,是新乡老城的发展繁荣期,逐步发展为境界连六县,被山带河,舟车毕会,较为繁荣的县治。 乾隆《新乡县志·县城图》 重要的建筑皆建在东西大街两边,如东西大街的北边有县治(民国初年迁至东大街路南),文庙、魁楼、马神庙、关帝庙、新建仓等,南边有太素观、城隍庙、华藏寺、汤王庙、鄘南书院,形成了东西大街商业街。此时,其商业活动已逐渐扩展到东关。乾隆《新乡县志•城池•郭庭梧记》这样形容当时新乡的繁华:“东西二门客使络绎、楼橹庄严”。 那时候,新乡老城其空间布局井然有序,街巷店铺多为两层硬山灰瓦建筑,规范、简洁而富有高低变化。 由于卫河漕运繁忙,使新乡古城与北京、天津的商贸交流日益频繁。新乡古城传统的商业格局已在卫河航运的穿梭中发生了变化,至清代晚期,原来商业活动重心的东西大街商业街,已悄然移至东关和北关(主要是北关街)。 康熙进士畅泰兆很欣赏新乡古城的环境,写诗赞道:“湛湛苏门水(卫河),城隅澴漩过。晴辉吐珠浪,斜照玉飞波。鼓棹澄光碎,连天素练多。川流长不息,隔浦听渔歌”。可以想象当时新乡老城之繁华,卫河之秀美。 近代新乡 | 铁路引领新变化 隋唐以来,新乡建制虽有变化,向周围稍有扩展,但基本格局未变,一直沿用至明清。直到清末,道清铁路和京汉铁路的修建,给新乡这座古城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